冬至由來冬至由來冬至由來








er">


冬至又稱為冬節,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,以五日為一候,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,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,合稱為二十四節氣,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,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,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,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(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,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,一節一氣為一個月。),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(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。),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。



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,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,所以和清明一樣,被稱為「活節」。在冬至這一天,對於位於北半球的台灣,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(又稱為冬至線)上,使得台灣處於冬季的季節,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。冬至過後,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,台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,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,而夜晚漸漸縮短,所以古時有「冬至一陽生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,陽氣又慢慢的回昇。



根據周朝的記載,民間有利用「冬至」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,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,因此,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,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,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,因此,也可以說:過「冬節」是自漢代以後才有。就因曆法的不同,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,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(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)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,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,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,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,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,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。



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,來預測往後的天氣。俗語說:「冬至在月頭,要冷在年底;冬至在月尾,要冷在正月;冬至在月中,無雪也沒霜」(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,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);俗語也說:「冬至黑,過年疏;冬至疏,過年黑」(意思是: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,那麼過年一定晴天,反之,如果冬至放晴,過年就會下雨)。



參考資料
+






  • 2010-04-25 18:44:24 補充


    台灣民間以往也有在冬至日「補冬」的習俗。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。「有的

    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、糖燈米糕而食

    ,俗謂此日食補品,於身體特別有益。」(王詩琅,《艋舺歲時記》,一九七四)




  • 2010-04-25 18:44:37 補充


    台南地區的冬至,除了拜祖先以外,還有拜神佛、灶王爺、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俗

    。供品除了湯圓以外,還有一種「菜粿」。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,用石磨磨

    圓仔,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,就可以用來包餡料有蘿蔔絲、花生粉、白糖

    、肉燥等。包好後捏成半月形,放在高麗菜上,就可以放進蒸籠了。蒸好的菜粿帶

    有高麗菜的清香,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。




  • 2010-04-25 18:44:47 補充


    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,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「粄圓」來祭拜。通常在冬至前一天

    晚上,就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;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粄圓來祭拜神明、祖先。客家

    的鹹粄圓也是相當具特色的民俗小吃。通常鹹粄圓不包餡,而是在湯中加入許多豐

    富的配米,通常有蝦米、香菇、蔥蒜花、芹菜珠、蒜葉、茼蒿、廋肉、香菜等等,

    隨各人喜好而調配。




  • 2010-04-25 18:44:59 補充


    苖栗地的客家人,冬至祭拜的對象除神明、阿公婆(祖先)外,也要拜伯公(土地

    公)。祭祀的時間相當早,通常在早餐之前就拜好了。拜完後,將幾料圓粘門上敬

    拜門神。這個工作通常由家中的小孩來完成,等粄圓乾了以後,再由小孩拿去烤來

    吃。至於要給牛吃的粄圓,則是將地瓜的中心挖洞後




  • 2010-04-25 18:45:08 補充


    再塞入粄圓給牛吃。

    大部分的客家人也在冬至進補。補冬的食品大都是一年生番鴨公、或閹雞公。配藥

    多為中藥的「十全」或「八珍」。「十全」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

    地黃、川芎、勺藥、桂枝、甘草等。「八珍」則少了上述當中的黃耆、桂枝兩味